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

「金門幫」百年智慧

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

商業周刊 第1093期 2008-11-03 撰文者:胡釗維

划著舢舨,一趟只賺一角錢,金門幫靠這一角錢起家,最後壟斷南洋九成以上的舢舨業,進而攻進海上貿易,全新開展金門幫的企業版圖。獨立創業可以等上四分之一個世紀,錢來得很慢,但是像涓涓流水,一開始運作就會源源不絕,而且留得久。

金門模範街曾是金門最繁華商圈,如今則為觀光客的必訪之地。(攝影●賴建宏)

十月二十二日,英國維京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帶著子女,歡欣鼓舞的駕著紅色船身的超級帆船「維京財富號」從紐約出發,要橫渡大西洋,企圖改寫世界紀錄。

同一天,近千位落腳東南亞的金門商人聚集到廈門,參加第三屆「世界金門日」,除了尋根,也展現金門人在東南亞的經濟實力。他們都沒有富爸爸,航海對他們來說也無法當成娛樂;一艘艘舢舨在三百年前從金門的碼頭發出,金門人是把航海當成「搏命」的工具。

金門,人口不到十萬(約八萬三千人),但目前遍布在全球各地的金門華僑卻高達七十餘萬人(含後代),這群「金門幫」雖已離鄉背井至少六十年,卻相繼在異地開花結果。

出走搏生機!逾半死於海上,成功者僅萬中取一

被 稱作新加坡「船王」,擁有近百艘集裝箱貨輪的張允中指出:「我離開金門時,金門的農作物只有土豆(花生),根本沒有人想要。」資源幾乎是零。出海可能會 死,留下卻不一定活得下來,所以刺激一代一代的金門人搭著舢舨,離開家鄉,形成冒險、不安全感、隨時準備移動的性格,類似海上「吉普賽人」。

亂世、逃命、窮,是金門人早年共同的宿命。選擇離開,跨出海洋就是生死關。

超過三個月見不著陸地會是什麼景象?有人被逼著跳海,有人被逼著吃人肉,或是被別人吃掉……。在黃東平《僑歌三部曲》書中的記載,由於木帆船上裝載的食物、飲水不足,就會逼著人做出求生必須的「本能」。

沿途海域多是湍急的海流,吞噬移民的生命,因此流傳下來「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諺語,一半以上的金門移民葬身魚腹,真正成功移民的其實不足三成。何況,登上岸還不能代表著事業成功,能夠回來參加「世界金門日」的更是萬中取一。

二○○八年被《富比世》(Forbes)雜誌評選為新加坡第三大富豪家族的新加坡大華銀行主席黃祖耀是金門人,大華銀行至今年上半年總資產為新加坡幣一千 八百零八億元,相當新台幣四兆元,台灣資產第二大的國泰金控則為新台幣三兆七千四百億元,第一大的台灣金控資產約五兆五千億,換句話說,大華銀行總資產超 過台灣第二大金控。

新加坡第一大船務公司太平洋船務集團(PIL)主席張允中是金門人。《富比世》雜誌評選馬來西亞第七大富豪家族的 楊忠禮,也是金門人,他的兒子馬來西亞YTL集團總經理楊肅斌二○○四年被《財星》雜誌(Fortune)評為亞洲二十五名最有影響力商人之一,當時同時 入榜者還包括李嘉誠、日本新力公司社長出井伸之、沙烏地阿拉伯阿爾瓦立德王子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

倖存者求穩!寧願賺「慢錢」,也不要一夜致富

印尼、菲律賓、汶萊也都有金門幫的傳奇故事。一個遭遇類似「難民」的幫會,如何能爬到富豪位子?

「金 門幫」的特色:他們這一生,早就「死」過一次,活下來都是賺的。他們比其他人更珍惜現在所有。他們雖然希望致富,做生意的手法,卻慢得像烏龜,十年、二十 年的等待司空見慣。石油危機、九七年金融風暴、二○○○年科技股泡沫到這一波金融海嘯,他們都躲過去。他們賺慢錢累積財富,所以沒有失速。

這次「世界金門日」海外最大代表團領隊龍城集團董事長陳成龍,他的父親移民馬來西亞柔佛州,靠賣魚養活一家,他很清楚記得,父親跟他說金門人到南洋,是「逃避戰亂」,而不是尋求「暴富」;即使小時候吃過苦,價值觀卻沒有模糊過。

因 為活下來不容易,他們一輩子都寧可慢,而不要因為快而翻船。張允中在船務公司工作,蹲馬步就蹲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才出來創業;同樣主張慢慢來的觀光鉅子楊忠 禮,也不羨慕別人賺快錢的速度。賭場,他說不能做,「也一定不會做!」即使這個行業回收快,可能五年就拿回本錢,但是他卻選擇投資電廠,擬出一個兩百年的 投資計畫,寧可等上三、四代的商機,也不羨慕一夜致富的傳說。

也可以說,金門人下南洋發展,每一次都是拿命對賭。工具不齊、資訊不明、環境不友善,一個個從碼頭出發的金門人,就像被一塊黑布蒙上眼睛的「賭徒」,他永遠不知道在黑布拿掉之前,他會碰到什麼,會不會活著靠岸?

因 為兩手空空,不像泉州、漳州商人還有大陸內地豐富資源做為貿易的本錢,金門幫一開始是無法經商的,絕大多數只能從做苦力開始,如此背景,雖然讓金門幫的起 步較其他福建商人要晚,但卻也因此贏得好處。原因在於,金門幫得以從最微小處,別人看不起處茁壯長大,進而蠶食鯨吞壟斷該行業。

從苦力熬起!一角一角賺,幾乎壟斷南洋舢舨市場

金門人原就依海為生,也因此,金門幫在南洋的發展,一開始,幾乎都只是從「估俚間」(即苦力間)做起,估俚間,是指當初靠划舢舨為生的金門人共同居住處所。

舢舨,看似只是幾塊木板搭起的小船,在當時卻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早年新加坡的碼頭只有七百英畝,最多只能停泊二十餘艘船,然而每天往來的船隻卻達至少五十艘,在碼頭不敷使用的情況下,許多船只能停泊於近海起卸貨物,再由舢舨運載來回穿梭。

大 船無法直接靠岸,與岸邊的聯繫必須靠舢舨才行。不過,一艘舢舨,只能容納三到四人,「要想卸完一艘大船的所有貨物,必須要一百多艘舢舨來回數十趟才運得 完,」靠著划舢舨發跡的洪天送駁運服務公司主席洪天送指出,划舢舨,得全靠勞力,危險性高,又收入微薄,所以很少人要做。

洪天送回憶 當時估俚間的情形,「一天勞動十餘個小時,每趟僅收費一角錢,生意好的話,一天百餘人次,月入也只有三百元(當時其他福建商人買賣一筆交易,就能獲得上千 元的佣金),而且還常不小心與大船碰撞滅頂;大多數金門人都沒有家,只得身在估俚間,大約只有三十坪大的房子,一住就是四、五十個人,回來晚了,找不到地 方可睡,只能在神桌下打地鋪。」

這個全賴體力,幾乎無人想從事的行業,錢來得慢,卻很真實,一角是一角。因為特有的耐心和毅力,最後舢舨業有將近九成是金門幫的天下,並因此成為往後金門人稱霸南洋諸島間貿易的基礎。

一切為求生!絕不死守一地,足跡踏遍東南亞

從事農耕勞作的農民安土重遷,金門人則是熱中移民的商幫,「哪裡好謀生,金門人就義無反顧的奔去,」金門文史工作者楊樹清即指出,這一特性,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幾分相似,卻有更濃厚的飄忽不定性格。

從金門幫在南洋的事業發展軌跡來看,幾乎見不到一位是死守在下南洋後第一站的,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及東南亞各地,這當中,尤以如今建立大華銀行王國的黃祖耀家族為甚。

黃 祖耀的父親黃慶昌離開金門後,最早在馬來西亞沙勞越落腳,從事過橡膠生意,轉戰新加坡後開設慶和發號貿易公司,初期,自越南輸入白米、魚乾,之後從印尼進 口飼料。這段經歷,讓黃慶發打下與印尼間交通的基礎,開始從印尼蘇門答臘大量收購胡椒,當時,印尼四大胡椒貿易商,全與慶和發號有生意往來。之後又將胡椒 生意擴及沙勞越、泰國與越南等地,一躍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胡椒生意商。

幾乎整個東南亞都曾是慶和發號的貿易腹地,這也讓黃慶發在接手大華銀行後,能夠快速擴展版圖,在亞洲建立超過五百個分行。

金門幫的漂流性格與冒險精神,在南洋可謂如魚得水,長期研究金門僑民南洋發展歷史的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張火木即指出,南洋諸島間的交通多半靠海上運輸,因此提供金門幫一個發展契機。

但是,機會並不是彎下腰就可以從地上撿起來的。

太 平洋船務董事主席張允中一生事業沒離開過海,但是自己等創業這一天,一等就等了二十五年,他先在新加坡人開設的船務公司工作,自認已掌握了船務的專門知識 與經營竅門,才決定自立門戶,開創太平洋船務公司。為何年屆半百才決定創業,張允中在接受本刊電話訪問時以閩南語回答:「呷緊係會弄破碗。」

張允中總愛將「穩健保守」掛在嘴邊,三個面向:重視風險更甚於獲利、重視衝刺既有客戶更甚於開拓新客戶,以及重視企業內部團結更甚於相互競爭。

太 平洋船務創立後的前六年,碰到全球航運界的全盛時期,當時,銀行對船務公司的貸款採取寬鬆政策,同業無不全力衝刺船隻數量,張允中卻堅持一半業務兼營船務 代理,保守的經營理念,讓張允中躲過了一九七三年底的石油危機。不少規模較小或管理欠佳的船務公司紛紛倒閉,太平洋船務反而乘勢崛起。

在 航線經營上,張允中因為較晚進入,初期只能分到中東及波斯灣地區的紅海航線,待公司逐步壯大後,張允中的下一步竟是冷門的非洲航線,他的理由是,當時公司 多餘資金能擴充的船隻數量,無力經營歐美或其他亞洲航線,「我甘願去做用十塊賺一塊的穩當生意,也不做用一塊可能賺十塊的生意。」

如此的生意邏輯,讓太平洋船務成立至今四十年,僅在石油危機與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出現虧損,並因此逐步成長為新加坡最大的船務公司。

汶萊第一百貨董事長林國民的經營哲學則是,有錢就開店,沒錢就等到有錢再擴張,所以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中,他沒有跟銀行借過錢,靠的都是自己賺的辛苦錢。

有「汶萊金門王」之稱的劉錦國,他所創立的華和商場從一個人看管的小商店,如今成長為超過八百家大型賣場,看似風光的他,光是在做攤販階段一做就做了二十一年,成功來得晚、來得慢,卻會來得久。

靠貿易致富!匯錢回鄉蓋大院,帶動另一波出走

做生意,不可能風險是零。金門幫的移民傳統,仍然有濃厚的冒險精神,「殺頭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無人做」這句俗諺,就是從閩南一地流傳開的。「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如何找出平衡點,是習慣在舢舨上如履平地的金門幫最擅長的。

海上貿易,險礁極多,若碰上就是全軍覆沒;再者,海盜猖獗,十八歲下南洋的張允中不諱言:「險礁能靠經驗避開,出沒不定的海盜才是最頭痛的。」

但 是,加大風險之後的報酬,也相對可觀。當年金門幫與南洋土著多為實物交易,一小袋胡椒可換一捆上等木材,一捆上等木材經裁切後可以換一百墨西哥洋銀,相當 於今天的新台幣六十萬元,這些商品在歐、美奇貨可居,經過轉手後利潤豐厚。於是,第一代經商致富的金門幫匯錢回鄉,蓋了一座小院,第二代眼見心羨又走出 去,再將錢匯回來接著蓋。

攤開金門地圖,僅約半個台北市大的小島,面積超過三百坪的民宅大院,竟有一百多座;這一百多座大院,歷史都不超過一百年,任何一座,都是上萬墨西哥洋銀蓋起來的,在當時,一家十口的大家庭每個月的花費也不過十塊洋銀,顯示金門幫海外發跡都希望回來光耀門楣。

僅抽二%佣金!寧沒生意挨餓,也不讓利潤被分走

但畢竟厚利還只是少數,就像舢舨行業一樣,金門幫打下穩固基礎的階段都是靠別人不賺的小錢、慢錢。

金 門幫逐步成為南洋諸島間最重要的貿易商後,再進一步拓展事業到岸上貿易,陸續成立「九八行」,這指的是,他們所經營的貿易洋行,所代理的貨物,僅抽取二% 佣金,利潤非常低,相較於當時洋人動輒三○%利潤,有極大差距,但金門幫卻也靠著低利,將當時南洋諸島間的貿易全握在手中。

一九四○至一九七○年間,除黃祖耀家族在胡椒生意嶄露頭角外,金門幫的黃木榮、黃啟堂也在南洋陸續闖出「丁香大王」、「咖啡鉅子」等名號,極盛時期,南洋將近七成的胡椒、香料與咖啡,全掌握在金門幫的手中。

「九八行」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除了低利,還在於這是一個靠交情關係建立起的貿易網,東南亞SMI企業集團董事長黃進益即指出,金門幫很少和其他華人做生意,每個在南洋的金門人做買賣時,都會先打聽對方背景,「寧可一天做不成生意餓肚子,也絕不讓利潤被其他人分走。」

張火木分析,這是一個小集團因不安產生的自保運動,為求壟斷,金門幫可以低利維生;為求壟斷,金門幫相互通婚;為求壟斷,金門幫相繼結社,並將故鄉神明迎至南洋,並長住一塊,以示團結。

光 在新加坡一地,就可見到超過三十個金門會社,甚至較人口數是金門十倍的泉州會社還多出一倍。會社,在移民華人世界已是常態,不過,金門會社扮演的角色,還 不只維繫海外鄉親而已,更是個商業情報站,黃進益即指出,「九八行」許多貿易商品的價格,都是在金門會社中訂出來的。

一代傳一代,金門幫保守、穩健、求生的生意經也一直傳下來。

兩 年前,黃祖耀在接受《華商韜略》雜誌專訪時曾提到,父親(指黃慶昌)常常給他忠告:「一個成功的商人不但要懂得賺錢,也要懂得減少虧損,虧錢當然是件很痛 苦的事。但是,如果你不顧市場趨勢,我行我素,你會虧得血本無歸。最重要的是,你要充分瞭解自己的財力,然後根據財力進行交易。」

對 於上一代命是撿來的金門幫來說,與其說他們很會做生意,不如說他們做生意很懂得走「活」棋。中國有句諺語:「不能一條路走到『黑』!」意思是,再有把握, 都不孤注一擲。「巧的和笨的一般長」,這句話可以解讀為聰明人賺快錢和比較笨的人賺慢錢,時間拉長了其實賺得一樣多。

慢錢,還更容易留在身邊。

*因戰亂、政治因素遷徙──金門移民四時期
第一時期
時間:16世紀中
移民原因:鄭成功退居台灣,清朝占領金門,金門島民不甘投效清廷,走避南洋
移民地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香港、日本

第二時期
時間:1842到1872年
移民原因: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商埠口岸之一,海禁大開
移民地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香港、日本

第三時期
時間:1917到1929年
移民原因:南洋群島受英國統治,橡膠、香料、胡椒等開始被銷往歐洲,貿易興盛,反觀中國剛改朝換代,盜賊趁亂興起,加上當時出國無須任何手續,南洋亦無入境限制,因此金門人大量移民南洋
移民地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香港、日本

第四時期
時間:1937到1949年
移民原因:七七事變後,日軍於1937年10月取得金門,金門人相率逃離,移居南洋
移民地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香港、日本

資料來源:楊樹清《金門族群發展》
整理:蘇鵬元

*南洋群島最重要的貿易商──金門幫貿易路線與商品
沙勞越→新加坡

主要貿易商品:橡膠、香料
馬來西亞金門幫主業:貿易、鋸木、建材、房地產

吉隆坡→新加坡
主要貿易商品:木材
新加坡金門幫主業:船務、貿易、鋸木、建材、金融

印尼→新加坡
主要貿易商品:胡椒、咖啡、紅茶、香料
印尼金門幫主業:貿易、原物料(咖啡、紅茶、香料等)

資料來源:《金門族群發展》、《閩風南渡—金門人下南洋》
整理:胡釗維

*離鄉打拚,在東南亞闖出頭 ——金門幫10大名人
林國民
發跡地:汶萊
經營事業:百貨、農場、家具、房地產、酒店
現職:第一百貨集團董事主席
重要成就: 在婆羅洲建立第一家百貨超市。有汶萊「百貨王」稱號

吳景進
發跡地:汶萊
經營事業:汽車經銷
現職:汶萊吳福記摩托有限公司創辦人
重要成就:2004年汶萊蘇丹封為丕顯甲必丹。汶萊10大富豪之一。汶萊最大汽車經銷商

劉錦國
發跡地:汶萊
經營事業:百貨、農場、養殖場
現職:華和百貨董事長
重要成就:2004年,汶萊蘇丹冊封為丕顯甲必丹(社區領袖),成為4位華人丕顯甲必丹之一。2006年獲封拿督

林德甫(歿)
發跡地:汶萊
經營事業:水泥工業/加工
在世職位:林德甫控股公司創辦人
重要成就:在世時為汶萊華人領袖,被蘇丹冊封為天猛公(比丕顯甲必丹更高的爵位,為目前華人在汶萊得到的最高頭銜。)

黃進益
發跡地:印尼
經營事業:船運、木業、家具、房地產等
現職:東南亞SMI企業集團及太平洋實業控股創辦人兼董事長
重要成就:旗下大連環球木業獲中國1999~2000年百家明星僑資企業,並獲評1999年大連出口創匯前30強

黃祖耀
發跡地:新加坡
經營事業:金融證券、保險、不動產、工業、旅遊、貿易、船務、電腦
現職:新加坡大華銀行主席
重要成就:2008年《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新加坡第3大富豪家族。新加坡大華銀行為新加坡第2大銀行

張允中
發跡地:新加坡
經營事業:航運、旅遊、箱運
現職:新加坡太平洋船務集團(PIL)主席
重要成就:2008年《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新加坡第14大富豪家族。太平洋船務集團為新加坡第1大船務公司,總運力排行全球第19名

蔡其生
發跡地:新加坡
經營事業:包裝印刷業、物流管理服務、藥劑品包裝
現職:德華工業控股集團主席
重要成就:2003年德華子公司德威媒體獲新加坡「電子供應鏈管理完備獎」與「50家增長最快企業獎」

楊忠禮
發跡地:馬來西亞
經營事業:公共工程、洋灰、能源、建築、觀光、交通運輸
現職:楊忠禮機構創辦人
重要成就:2008年《富比世》雜誌評選為馬來西亞第7大富豪家族。兒子楊肅斌2005年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南亞第20大富豪

陳成龍
發跡地:馬來西亞
經營事業:房地產、酒店、家具業
現職:龍城集團董事長
重要成就:1994年受封皇室拿督。1996年獲馬來西亞創業成功人物獎。被譽為「居鑾發展之父」,居鑾有一條以陳成龍命名的街道

整理︰蘇鵬元